新闻动态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在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在郑州隆重举行。首先,我代表农业部、中国奶业协会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给予会议大力支持的河南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表示衷心感谢!这次奶业大会的主题是“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目的是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各项部署,分析当前我国奶业发展的形势,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奶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奶业发展新形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奶业快速发展,已连续跨越3个1000万吨台阶。在经受了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的重大挫折后,我国奶业经过三年整顿和振兴,逐步摆脱了婴幼儿奶粉事件的严重影响,产业素质不断提升。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良种覆盖率稳步提高,单产水平有新上升,生鲜乳质量安全得到保障,现代奶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奶业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

(一)奶业生产稳定发展,振兴步伐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奶牛存栏和产量保持增长,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大幅上升。2011年全国奶牛存栏1440万头,奶类产量3810万吨,分别比2008年增长17%和0.8%。全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3%,比2008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奶源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国主要乳品企业共有自建牧场300多家,其中一半以上是2008年以后新建的。辽宁辉山乳业已有规模牧场46个,存栏10.2万头,现代牧业已有万头牧场13个,存栏12.4万头,这些牧场基础设施、防疫条件、挤奶设备和管理系统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奶牛养殖效益向好。2011年全国奶农盈利面达到80%,比2008年提高20个百分点,饲养一头单产5吨的奶牛收益2000元左右,是近年来效益最好的一年。乳制品生产和消费持续增长。2011年全国共有716家乳制品加工企业,比2008年减少近一半,加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国乳制品总产量2387万吨,比2008年增长32%。人均奶类消费量32.4公斤,比2008年增加了4.4公斤。

(二)奶站监管持续加强,标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农业部门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全面开展奶站清理整顿,依法加强奶站监管,连续4年开展生鲜乳专项治理,通过自查、省间互查、重点抽查等方法,不断强化奶站监管,坚决取缔不合格奶站,清理非法收购营运黑窝点,规范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市场秩序。同时,大力推进奶站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全国现有1.3万个奶站,比2008年减少6890个,减幅达34%。奶站由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和奶农合作社三类合法主体开办,全部持证经营,纳入监管。全国近8000辆生鲜乳运输车也全部持证运输,规范运营。与2008年以前相比,奶站的设施设备、卫生条件、检测手段等明显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三)监测执法不断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有保障。农业部门连续4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通过专项监测、飞行抽检、异地抽检、隐患排查等手段,以奶站和运输车为重点,逐年扩大抽检范围,提高抽检频次,坚决打击各种违法添加行为。全国已实现奶站监管和生鲜乳监测两个全覆盖,即监测计划覆盖全国所有奶站,覆盖国家公布的所有违禁添加物。截至2011年底,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5.6万批次,三聚氰胺检测值全部符合国家管理限量值规定,未检出皮革水解蛋白、碱类物质等违禁添加物,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比2008年以前有了大幅提高。我们本着为消费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妥善处置了各类网络谣言和突发事件,保障产业平稳发展。

(四)奶业法规和制度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实现新突破。国务院发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和《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奶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还公布了《生乳》等66项新标准,指标设置更加符合生产实际,标准之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业部印发了《全国奶业发展规划》、《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和《生鲜乳收购站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等5项新制度,科学布局奶业生产,进一步规范生鲜乳收购和运输。国家先后实施了奶牛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性能测定、挤奶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性保险等政策,扶持资金从2008年不到5亿元增加到目前的8亿元。特别是国家对奶牛优质牧草的扶持政策取得历史性突破,从2012年开始,国家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25亿元,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基地,促进草畜配套,从根本上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奶农培训常态化,科学养殖水平大幅提高。针对奶农养殖水平低的问题,农业部定期组织全国畜牧总站、中国农科院、中国奶协、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等单位,通过奶牛金钥匙技术示范现场会、奶农培训计划、奶牛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在全国举办了大量培训班,重点培训奶牛繁育、日粮制备、卫生防疫等养殖技术,以及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技术,深受广大奶农欢迎,一些奶农讲,金钥匙培训已成为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三年多来,累计组织培训活动上千次,发放培训资料30多万份,培训20多万人次,奶农科学养殖和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六)奶业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先进经验和技术广泛应用。随着我国奶业快速发展,奶业发达国家与我国交流合作日益增多。我们先后与新西兰、阿根廷等国签订了奶业合作备忘录,在奶牛科学养殖、质量安全监管、生鲜乳检测、遗传物质引进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与新西兰、澳大利亚定期举办奶业对话会,就奶业发展形势、乳制品贸易、繁殖育种、乳品检测技术等专题开展交流。还与加拿大共同举办了奶牛育种技术培训班和奶牛营养国际研讨会,组织牧场一线养殖人员到瑞典、荷兰等国学习和培训。美国、爱尔兰等国也纷纷寻求与我国奶业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奶业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我国奶业生产水平有了新提高。

总体看,过去的三年是我国奶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三年,是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的三年,是广大奶农和企业顽强拼搏的三年。不管有什么样的质疑,实事求是地说,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奶业发展已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当前奶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矛盾没有根本解决,突出表现为科技水平较低,对奶业发展支撑能力不强。比如,科技贡献率低,单产水平不高;养殖分散,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不理想,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粪污处理难,环境资源压力大;奶站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苜蓿等优质饲草缺乏,制约奶牛遗传潜力的发挥。展望“十二五”,奶业仍是优先发展的产业,确定了年均5.8%的发展目标,将跨越4000万吨和5000万吨两个大台阶。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创新,着力解决奶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奶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技创新和进步是奶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推动力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匮乏。早在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就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从条件看,我国农业生产不仅面临资源瓶颈,而且粮食、肉类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内部也存在资源竞争,保供给难度巨大。但是,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用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创造了人类历史奇迹。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巨大贡献。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也是奶业发展的源泉,是加快奶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推动力。目前我国奶业科技贡献率不到50%,远远低于欧美等国70%-80%的水平。从未来发展看,要保障乳品供给、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奶农增收、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奶业科技贡献率,加快奶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保障乳品供给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保障乳品有效供给是奶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从需求看,目前,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只有32.4公斤,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加快,群众对奶类消费将呈刚性增长。据专家预测,如果每人每天奶类蛋白质的摄入量从目前的1.5克增加到推荐的15克,全国奶类需求量将增加十倍,保障乳品有效供给的任务十分艰巨。从生产看,我国奶牛单产水平只有5.4吨,过去牛奶总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奶牛数量的增长。1997年到2010年,我国牛奶产量从601万吨增加到3575万吨,同期奶牛存栏从442万头增加到1260万头,增加了818万头。受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这种靠增加奶牛饲养头数来提高牛奶总产量的路子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奶业发展方式。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奶业发达国家都走过了一条从扩大养殖规模转向提高单产水平的道路。比如美国,从1997年到2010年,牛奶产量从7080万吨增加到8746万吨,增长了23.5%,但奶牛存栏从925万头下降到912万头,减少了1.4%。这是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科技投入,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持续提升奶牛生产水平。

(二)提高乳品质量安全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乳品质量安全是奶业发展的生命线,群众关心、社会关注。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本途径是提高奶牛科学养殖水平和牛奶标准化生产水平,这必须依靠科技提供技术支撑。从奶牛养殖看,许多规模牧场的牛奶乳蛋白高于3.0%,细菌数和体细胞数分别低于20万和30万,都是因为采用了标准化的科学养殖,良种和良法相配套,应用了全混合日粮、生产性能测定等关键技术。从监管实践看,只有强化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标准,明确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才能实现有标可依,有规可循。同时,也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改善检测设备和方法,研发对各种违禁添加物的快速检测产品,才能对残留进行有效控制。从乳品加工看,只有加强设备和工艺创新,降低加工对牛奶营养价值、附加功能和口感风味的影响或破坏,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牛奶。

(三)促进奶农增收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奶业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目前,全国共有230万户奶农,奶牛养殖业产值1400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5.5%。一个劳动力如果饲养4头泌乳奶牛,年纯收入8000元,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促进奶农增收,除稳定和提高生鲜乳价格外,关键要加快技术进步,集成配套关键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如我部实施的奶牛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通过10多项主推技术和主导产品的入户,示范户节本增效都在10%以上,每饲养一头奶牛增收1000元以上。但总体看,目前我国奶业生产效率较低,如奶牛饲料转化率仅为1.0,即每公斤饲料干物质转化1公斤生鲜乳,发达国家为1.5公斤以上。如果能把饲料转化率从1.0提高到1.3,日均生鲜乳产量可增加2公斤,一个泌乳期可增收近2000元。随着我国奶业生产成本增加、疫病防控压力增大和市场不确定性增多,奶农增收面临更大挑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向科技要效益。

(四)增强产业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竞争力是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从国际比较看,美国奶牛单产平均为10吨左右,一头奶牛顶我国两头。新西兰生鲜乳质量较高,平均8吨生鲜乳生产1吨奶粉,而我国需要8.5吨。要增强我国奶业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提高育种、饲养、疫病防治、挤奶、贮运、加工等各环节的科技水平。关键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军作用,引导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中心,加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比如一些乳品企业,集成创新膜技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牛奶原有风味。再比如,一些乳品企业在保证牛奶营养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牛奶的助消化、养颜美容、特异性免疫等附加功能,广受消费者青睐。一款富含共轭亚油酸的功能牛奶,市场价高于普通牛奶3到4倍,竞争力显著增强。乳品企业有了差异化产品,就可避免因产品单一、销售方式雷同引发的无序竞争。

(五)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可持续是奶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据统计,全球甲烷排放量的37%来自牛和其它反刍动物。一个千头奶牛场,每天排放粪污量近40吨,处理不好,容易污染环境。从世界奶业发展经验看,各国都在不断加强科技创新,通过节能减排和综合治理,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比如,美国从1944年到2007年,牛奶总产量增加了3000多万吨,但奶牛数量、饲料用量、土地用量、粪污排放量和碳排放量,只有原来的21%、23%、10%、24%和37%。再如,欧洲20世纪60年代,也曾出现粪污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科学家们根据生产实践研究测定不同土壤的粪污消纳能力,给每头奶牛配套了相应的耕地,如西班牙为5亩,瑞典为9亩,丹麦为11亩,并通过立法固定下来,通过农牧结合,走上了循环发展的道路。又如,丹麦、德国等强化沼气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粪污发酵产生沼气,实现了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因此,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加强重大和关键技术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减少粪污排放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三、加强奶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

加强科技创新是转变奶业发展方式和建设现代奶业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各项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奶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实现突破。

第一,大力推进奶牛遗传改良,提升奶业综合生产能力。良种是奶业发展的基础。良种对奶牛生产水平提高的贡献率超过40%,必须把奶牛育种作为提高奶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性措施来抓。以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为抓手,重点通过集成创新后裔测定和基因组选择等关键技术,广泛利用国内外遗传资源,加快培育和选育优秀种公牛。加强奶牛良种补贴,拓宽良种补贴的品种和范围,开展优质冻精、性别控制等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高产奶牛核心群建设。强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加强对乳蛋白、脂肪、体细胞、产奶量等关键指标的测定,扩大测定范围和数量,对奶牛泌乳持久力、产奶天数和高峰期、产犊间隔进行科学调理,加强测定数据在生产上的应用,实现“测奶配方养牛”。

第二,加快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是提升养殖水平和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奶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必须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奶牛适度规模养殖,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可以是几百头,也可以是上千头,几千头,实现奶业生产经济合算、科学实用。要研究制定和推广适应不同模式的饲养标准和技术规范,针对不同养殖模式,制定不同的设计规范、饲养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提升牧场标准化生产水平。要加强粪污处理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开展土壤粪污消纳能力研究与测定,尽可能地为牧场配套土地,实现农牧结合;加强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养殖场粪污排放的减量化;强化粪污治理等核心技术研发,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通过堆肥、沼气等途径实现粪污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要充分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杠杆,吸纳社会更多资金,加快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

第三,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保证居民喝上“放心奶”。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是奶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管,确保质量安全,恢复消费信心。要加强奶站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监管,做到挤奶机械、贮奶罐、冷链运输设备齐全,卫生良好,生鲜乳收购、销售、检测记录和交接单保存完整。要推进奶站联网监控和实时监管,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抓紧制定和发布生鲜乳运输车技术规范,进一步加强运输车标准化管理,完善生鲜乳各项参数监测标准和方法。要跟踪世界奶业科技发展动态,结合国内生产实际,完善生鲜乳监测指标,把霉菌毒素、重金属纳入风险评估的重点内容,研发准确、快速和适用性强的检测技术。要积极探索建立乳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将监管逐步从事后检测转向事前防范。要继续开展专项整治,通过监测与执法联动、多部门协调配合,打击各种违法行为,推动建立监管长效机制。

第四,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从根本上提升乳品质量。发展优质苜蓿生产,对提高乳品质量和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要重点抓好优质高产苜蓿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要加强苜蓿良种培育和推广,坚持引进和自主培育相结合,根据不同区域和种植条件,加快培育或筛选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苜蓿良种。要加强苜蓿种植与加工关键技术应用,重点推广种子丸化包衣、根瘤菌接种、地膜精量穴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应用刈割收获、压扁、田间快速脱水、茎叶同步干燥、快速打包、高密度草捆加工等加工技术,完善生产技术规程,实现苜蓿生产标准化。要加强苜蓿质量检测,重点检测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等关键指标,保证苜蓿营养价值和优质率,让奶牛吃好草产好奶。

第五,建立健全奶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协会成为行业科技创新的桥梁。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加强奶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工作经费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奶业技术推广能力,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要充分发挥畜牧总站、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奶协、农科院、农大等单位在培训奶农中的作用,创新培训方法,形成合力,增加实训基地和实习牧场的培训时间,重点培训奶牛高效繁殖技术、标准化规模饲养技术、青贮和优质牧草加工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生鲜乳质量控制技术和牧场经营管理技术,等等,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奶农。

中国奶业协会和各级协会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协会在奶业科技创新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认真做好信息服务,加强行业发展动态监测和信息收集、分析工作,为政府决策、企业营销和奶农生产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要做好科技推广,积极组织科研院校有关专家,开展奶业关键技术攻关和实用技术推广,提升我国奶业整体技术水平。要做好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协会的专家资源优势,对奶业发展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分层分类开展深度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做好育种基础工作,加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品种登记和种公牛后裔测定等工作,改进方法,提高效率,为推进国家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做出更大成绩。

同志们,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奶业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顽强拼搏,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我国奶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